浅谈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211-985大学  点击:   2019-05-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现实的需求。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道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民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要以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为重要方针原则。这就要求不管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其教育理论及实践既要体现自古代至近代以来中华道德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应符合新时期中国梦的内涵要求,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儒家伦理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与儒家伦理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了解公民与所属国家政治团体或国家,公民与政府之道德关系,涉及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使其在融入所属政治团体或国家中的生活,涉及促进所属政治团体或国家之发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儒家伦理既可把它看成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又可把它看成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历史存在,是一种既定文化,它主要以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器物庙宇等形式存在。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就是既定存在的现实,包括当前社会公民所呈现的主流思维和行为方式、核心价值观念等,是我们国家特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文化特质。

  (二)儒家伦理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民族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易》中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及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历经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但传统文化始终烙在代代人民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成人”“成才”观。孔子认为“有教无类”,每个人经过教育都可以“成人”“成才”。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人”这一根本目的往往被忽略了,而放大了的“成才”教育也已扭曲。把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精华引入学科课程,通过儒家典故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理解成人的行为准则,理解立德的重要意义,形成核心价值观,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处理难以理解的价值问题。儒家伦理中还有很多珍贵品,如知、情、意、行内在逻辑关系的观点及尊老爱幼、敬业克己、公忠为国等美德规范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资源。最后,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起科学的文化观和发展观。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当前大学生享受着现代化的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倾向。很多人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漠视传统文化,不能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对立而没有联系的,现代化与西方文化只有同一而没对立。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传统文化如能进入课程,可以使我们的大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便于确立起文化自觉意识。大学生应该使自己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优长,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劣短,确立起科学的文化观和自我发展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时代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崭新的未来。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倾向

  相对主义倾向实质是指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而传统文化与精神却受到忽视。一些教师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取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集体观,实用的知识传授替代了道德人格的教育。部分德育教师缺乏对本专业的体悟,缺乏对这项职业岗位的热爱与敬业精神,如若再不重视,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孔子很早就对教师提出高要求,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首先要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也是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

  中国的道德与政治息息相关,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特点,有利亦有弊。现代中国道德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符合中国教育发展实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成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泛道德主义和泛政治主义的倾向,前者早已被西方的现代性冲得人们鄙视它,以致产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后者则导致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使政治淹没了道德,“文化大革命”是最典型的政治奸污道德的一场浩劫。

  (三)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功利化倾向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面对经济压力的负担,一些道德教育教师价值观逐渐功利化,这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职业只是自己养家糊口的工作,甚至部分逃离自己的岗位,留在岗位上也很少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们无心钻研,或心在商海疲于应付教学,或脱离实际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灌输教学,很少能根据时代变化不断钻研改革创新为培养合格公民尽心尽力。一些教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度调研,导致对不断变化教育现象及问题的分析停留表层或一成不变,严重与实际脱节,使教育缺乏实效;老师对学生道德课程的考核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试题上,学生埋头死记答案,考试通过考核就通过了,显然把道德价值教育等同于道德内容的识记。长此以往,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行动不仅未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养成,而且导致外界瞧不起从事道德价值教育工作者,形成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上说教的偏见,严重阻碍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策略构想

  (一)完善教育内容,坚持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儒家“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孔子对学生的问孝,是因材施教最生动的案例。公民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完善教育内容,确保内容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是将儒家伦理的思想贯穿于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如学业、职业、恋爱、人际交往,当学生在以上方面遇到问题或困惑时,能运用所学学会处理,学会辨别是非,学会抉择。通过提高道德教育的指向性,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通过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道德教育对自己的帮助,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自我的道德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化于心的道德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开设各种人文类选修课、讲座、道德价值类课程,都应围绕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注入儒家思想,才会吸引学生兴趣、发挥效用。

  (二)改革教学方式,坚持互动性与可触摸性的统一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绝不是培养道德理论的识记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理论教育必须要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将理论付诸行为,否则纯粹的理论说教于学生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孔子在实践中创造的学思并重、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道德教育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独角戏”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成了被动的接受者。道德教育应善于将抽象的观念和理论转换演绎成为事件过程的重现与感情体悟。而只有主体参与式教学才能真正促使道德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形成道德自觉意识。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成长的欲求。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不知不觉成了参与者。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学生也只有在积极参与中才能形成心理的感悟,而主体参与式教学才为他们的体认与感悟创造契机。

  (三)提升理论深度,坚持理论的深刻性与表达的生动性的统一

  《学记》提出要严格要求教师,“是故择师不可以不慎也!”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学识,加强修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具备将自己高深的理论通俗化、生动化的能力,促使这些理论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使之具有娱乐、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特点。公民道德教育者应具备绝缘于金钱、功利的操守,要有超脱世俗的一份宁静与涵养,要具有一种刻苦钻研不断改革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一位好的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教育能力,懂得在讲授时点到为止,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问题、设计活动,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达到预期效果。讲授时应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身思想,再将自我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能接受理解的方式阐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我实际将这些理论内化,绝不是将书面语言机械地转化为口头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穿透心理,感悟人生,体味真理,获得真、善、美的陶冶。从儒家伦理视角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务必要准确把握儒家伦理两方面的内涵,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既从文献典籍层面又从现实的人的社会之实际出发,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这纵横几个维度出发不断优化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作者:张龙 徐秀红 俞仕炜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教育手册》编写组.公民道德教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第四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3]朱贻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03.

  [4]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王殿卿,等.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公民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二: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对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经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缺乏道德教育实践所需理性信念。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我国偏重“私德”的传统道德教育影响、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中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等几个方面,据此对教师教育及相关管理与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教师信念;教师教育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以及课程和教学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1]教师信念现状调查是把握教师信念水平的有力途径,能够为教师教育提供依据,使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信念水平。2001年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我国公民素质。[2]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教育是影响身心发展尤其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无疑是从根本上推进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作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所持有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儿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态度与做法,决定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因而,了解教育实施者的道德教育信念现状,探寻提高教师道德教育信念水平的具体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基础教育及其教师发展状况居全国中等水平,因此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构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道德教育研究逐渐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偏重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内容、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实施者未给予特别关注。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教师信念状况研究,如周兆透等[3-5]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信念,而对于教育实践中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状况未有足够涉及。基于对教师信念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实践当中对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对象、教师自身在道德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道德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等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就学校道德教育活动而言,教师在能够高度认同或确信学校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从内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并将其作为检验和促进自身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发展,教师需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学生道德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点,明确不同学段学生道德发展目标,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道德引导措施,这是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教育决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动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所选择和使用的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适恰程度,因而教师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也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一个具备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教师,应该在三个方面具备科学完善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判断;教师对各阶段学生道德发展规律与道德成长目标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这三个方面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教师道德教育行为的针对性、力度与效果。

  2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与成因分析

  2.1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及存在问题

  围绕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应涉及的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有代表性的个人访谈。综合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数据,可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总体状况相对于道德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对于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认同度相对其社会功能的认同度偏低。(2)部分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对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及自身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重要责任认识不足,且自我效能感相对偏低。(3)教师缺乏对各学段学生道德发展层次目标的关注与清晰认识。(4)很多教师对新型公民道德教育之意义与内涵、目标与任务缺乏足够了解与理解。部分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敏感性与教育意识不足。(5)教师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对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规律与促进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6)教师对于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有一定需求,但不懂得如何获取相关学习资源。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直觉信念,足以使其认同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愿意承担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因其缺乏足够的理性信念,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导致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不自觉的逃避心理,对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会有较大消极影响,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势必形成一定的障碍。

  2.2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形成,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二是自身所接受的职前教师教育;三是职业经历及职后教师教育。第一方面影响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影响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形成,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会决定教师的信念状态与水平。

  2.2.1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影响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不可避免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公民道德教育成功国家比较,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历史与传统极为薄弱,对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相对西方偏于私德教育,即私人生活中道德规范的教育。“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6]这种教育阻碍了以公民权责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内容的普及与内化。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多种文化冲击,公民多元价值观交汇,影响了大众对于公民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从而造成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不一致,增大了教师在此方面的教育难度,此种状况对于教师公民道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2.2.2教师的职前教育影响

  教师职前教育是塑造教师理性信念的起始阶段,对教师以后发展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不能推脱的责任。从目前现状看,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在此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职前教师教育未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理论上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师范生进行道德教育信念培育应当成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师范生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教师职前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很多为地方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中未将专门的德育原理及其实践方法开设为必修课。一般只在《教育学》课程中包含部分德育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未有涉及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或相关活动,这样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薄弱甚至缺失就不可避免。通过访谈发现,初中教师道德教育效能感低下,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少道德教育相关理论引导,不能够科学认识初中阶段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特点与规律,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学生效果不佳,产生无力与无助感,最终导致其道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低下,甚至开始出现逃避责任的不良心理。第二,职前教师教育未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反思指导。杜威认为,教育实习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主体的实践反思。台湾研究者曾经对实习教师信念改变的影响因素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习辅导教师的信念是影响实习教师信念的重要因素[7]。在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大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指导。面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问题,很多指导教师的教育示范作用也不容乐观。研究者在数次的实习生座谈会中了解到,很多实习生经过教育实习之后,开始怀疑“教育是爱的艺术”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原因是看到实习班级中不守规矩的学生“只认厉害的、能够对其产生威吓的老师,好好讲道理不管用”。他们不懂得“讲道理”本身只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不是一种完全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也没有意识去对教师运用“恐吓”手段产生的教育后果进行理性思考。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了实习生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反思意识与能力的缺乏。在实习生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欠缺两种不利条件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不完善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另外,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应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我国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并未体现出比其他院校更为具体严格的标准要求与相应措施。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缺乏实效性的大环境中,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也会直接对其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2.3教师的职后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对教师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及其相关培训,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发展。目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及教师培训还存在以下不利于教师相关信念发展的因素: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系统化与具体化程度欠缺。“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不是通过建立德育目标系统,经由德育总体目标到课程目标,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8]我国中小学一直都开设有思想道德类的课程,但缺乏与之相一致的系统化的德育目标。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校的很多道德教育活动,并不是自觉自发开展,而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临时性任务,这些任务很多出于顺应一时的政治形势。虽然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是利国利民、应当大力提倡的教育份内之事,但以此种方式开展的活动对于学校与教师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道德教育任务总是来自于外界的行政命令,且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学校和教师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观念:道德教育活动不是学校教育原本应有的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是外界形势带来的额外负担。在缺乏固有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传统,也缺乏具体教育目标导引的情形之下,中小学教师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特点缺乏清楚的认识、相关信念强度欠缺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二,教师职后教育缺乏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专门、专业的培训。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从事教育实践以后进一步为教师提供其所必需的知识信念补充。这种教育须建立在教师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具体的实践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指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重视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忽视默默无闻的个人修养;道德教育中道理传授得多,情感培养得少,而且缺少美育的辅助。另外“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同时道德教育的教师也疏忽对道德教育规律地掌握。”[9]如今在学界对国外先进道德教育理论介绍颇为丰富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依然未有明显提高。教师反映,他们每年都要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学校道德教育或者公民道德教育的知识技能培训。在参与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培训中,能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推广与介绍。这类培训的内容因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普遍适用性,难以对完善与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起到根本作用。这会造成教师对“道德教育不重要”或者“道德教育不需要科学知识与方法”的信息暗示,也造成了教师缺乏道德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的事实。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学生德育方面要承担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未能获得专门的培训,十分不利于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健康发展。

  3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提高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公民道德素养,改善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的直觉信念。师范生与在职教师是即将或者已经承担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主体,其自身公民道德素养直接影响道德教育信念可以到达的高度,直接影响其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直觉部分的品质。因而,必须加强面向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成效,切实提高其公民道德素养。(2)增加教师职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理性信念,首先需要其具备相关的科学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践体验与反思。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其职后理性信念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3)依据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制定与中小学生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公民道德发展阶段目标。教育目标越是具体、可测,其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就会越强;教育目标的系统化程度将决定其对于教育实践之连贯性与有效性的支持力度。如前所述,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目标还嫌抽象与笼统,且缺少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发展特点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的可观测目标,这应当成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必须加大力度去完成的重要任务。(4)增加教师职后培训中的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提高其道德教育技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学教师在其接受职前教育期间都未获得足够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从事公民道德教育所需的理性信念与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弥补,也应当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5)增强教育管理部门依据现有教育目标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以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做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促进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的正确发展。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平发展状况评价无法用完全量化的办法进行,所以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来进行,指导与引导学校道德教育,在实践当中促进教师道德教育信念正向发展。

  作者:马莹 于建营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高新一中

  参考文献:

  [2]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01(32):4-9.

  [3]周兆透.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师信念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4]姜美玲.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对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叙事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7):91-99.

  [5]林静.中学科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6]黄向阳.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8(9):48-52.

  [7]朱苑瑜,叶玉珠.实习教师信念改变的影响因素之探讨[J].台北师大学报,2003(1):23-26.

  [8]胡斌武.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与走向[J].教育导刊,2005(12):11-13.

  [9]陈升.论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道德与文明,1999(5):29-33.

浅谈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https://m.ahtongyi.com/dx/115645/


推荐访问:浅谈职业道德论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下一篇:法学毕业论文谢辞
Copyright 爱华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